guthub_gist_程式碼區塊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關於「大公司抄你,你怎麼辦」的終極答案

The Venture Capital Cycle


先把結論寫在前面:
  • 目標
    1. 大公司會想做,那表示路線正確,更要偷笑!
    2. 若是小公司走到大公司未來的主要道路,那是必死(因為大公司一定要做到底);但若是有差異,則有成功機會
    3. 商業模式創新容易被抄;技術創新可以走的比較遠 
  • 執行
    1. 大公司反應慢,小公司反應快(小公司被追上就沒命了,所以還是得要拼命)
    2. 大公司來做一定不是主要部門,不被重視,執行的人可能也沒勁



以下自網路摘錄兩篇文章

百度(B)、阿里巴巴(A)、騰訊(T)做了和你類似的創業項目怎麼辦?

有些創業者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你這個項目不錯,但如果騰訊、百度、阿里巴巴這些公司也做這個了,你怎麼辦呢? 
以前許多創業者被問到這樣的問題,都不知怎麼回答,一方是互聯網巨頭,一方是初創公司,一隻大象和一隻螞蟻的競爭,勝負好像根本不用說,但真的是這樣嗎?我覺得還真不一定,如果創業者正在做的項目騰訊、百度、阿里巴巴他們也有事業部做,那對創業者來說也許是好事。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據觀察,如果初創公司和大公司的某一個部門在做同樣的項目,一般大公司的部門做不過初創公司,這是為什麼呢?大家都聽過獅子和羚羊的故事,有一隻獅子追一隻羚羊,結果沒追上,別人就嘲笑獅子,你連只羚羊都追不上,獅子說,這很正常啊,我追不上羚羊,就會損失一頓午餐,但羚羊被我追上了,命就沒了。同樣的項目,大公司做不成也無所謂,他們已經有穩定的商業模式和利潤來源,但初創公司就沒這種心態,他們必須破釜沉舟,拼盡全力,要不公司就倒閉了。 除了做事的心態不同外,大公司的官僚主義也會極大降低效率,而初創公司的效率就高多了。 
幾年前我有幸加入一家生鮮電商的初創團隊,三家很有背景和資源的出資方,其中一家出資方是北京的農產品巨頭,兩家公司是香港的投資公司,在香港證券行業很有影響力,也就是說公司在香港上市是水到渠成的事。公司還沒註冊,就有一千萬資金到位,還有各種優厚資源。比如出門辦事有專門司機開別克GL8接送,比如兩個人就佔據北京的一層辦公樓,比如去神州數碼談這個項目的ERP,神州數碼公司會在大門口的電子屏上打上歡迎詞。但最後呢,沒做起來,問題很多,三個投資方,決策效率很低,一個公司名字討論了幾個月也沒定下來。領導不放權,每天要用skype和在香港的老闆電話會議,談一些細枝末節的瑣事。用做大公司的思路經營初創公司,一開始就願意花上百萬找神州數碼做ERP,但在團隊建設上很慢,團隊成員主要是三方派出的相關人員,外部招聘遲緩。在種種問題的困擾下,雖然有許多資源,生鮮電商的方向也很好,但還是被拍在了沙灘上。假設一下,如果是一家小公司來做這件事呢,也許沒這麼多資源,但決策迅速,沒有這麼多官僚主義的束縛,雖然也不敢說肯定能成功,但肯定比這家公司跑得快一些,走得遠一些。 
經過這次事件,我就發現,真的許多大公司某個部門負責的業務,一般來說是競爭不過初創公司的。 
一是心態不同,有些大公司的人甚至恨不得這個業務早點關門,自己能調到更好的部門去。比如這家生鮮電商的團隊成員中,有一位是北京那家農產品巨頭派來的,他原來就是農產品巨頭公司旗下一家豆芽廠的老總,產品遍佈北京各大商超,總部派他來新公司創業,他當然不太樂意,他真是恨不得這個公司做不成,回去當老總,這點肯定沒法明說,但從做事上還是能看出來的。 
二是官僚主義,一件事小公司可以馬上拍板,大公司就要層層上報等審批。大公司的部門業務為什麼做不過初創公司,還有一個問題,來自公司內部即得利益方的阻力。比如柯達為什麼死掉,我們都知道柯達是膠片時代的霸主,因為數碼相機的興起衰落,但可能有些人不知道,數碼相機其實是柯達發明的技術。但當時他們膠片市場的利潤太好了,如果發展數碼相機,必然會損害他們膠片市場的利潤,自己革自己的命,當然不容易。膠片部門為柯達創造了大量利潤,當然也很有權力,自然會阻礙數碼部門的發展,結果其他公司的數碼相機發展起來,柯達就沒落了,這時再想發展數碼相機也晚了,一步差,步步差。所以其實初創公司不要怕大公司的部門做同樣的事,雖然他們資源多,但分到某個部門的資源也並不一定多,而且受到各種束縛。 
以前創業者害怕騰訊、百度、阿里巴巴做和自己類似的項目,現在我覺得這個觀點可以變一變,如果有大公司做類似的項目,對小公司來說是好事。 
一是大公司在立項前都會精細的調研和考察,他們認定的方向是比較靠譜的, 
二是他們存在心態、效率、官僚主義等多種大公司病,他們競爭過初創公司的概率並不明顯。
所以不用怕你正在做的創業項目,大公司也做了,這證明你的選擇方向得到大公司的肯定,沒準會因此得到更多投資方的認可,甚至被這家大公司看中,得到他們的投資。 
其實我還有一個更瘋狂的想法,就是借鑑大公司的部門業務去創業。比如你不知做什麼,想找個諮詢公司吧,又請不起,那就看看大公司有沒有做什麼新業務,他們開展新業務肯定是經過反覆論證和市場調查的,也可能會有專業諮詢公司提供的方案。許多大公司的新業務其實都很有前景,只不過因為心態或官僚主義等大公司病沒做起來,那創業者學他們就好了。創業者從模仿大公司的新業務入手,未嘗不是一種創業思路,不過這話讓騰訊、百度、阿里巴巴聽到,一定不以為然,或者心生幽怨,不帶這麼欺負大公司的,這也太不拿豆包當乾糧了。

關於「騰訊抄你你怎麼辦」的終極答案,看這裡

每個進入互聯網領域想要創業的人,都會被問到同樣的問題:「假如騰訊抄你,你怎麼辦?」 
一方面說明騰訊「抄襲大王」的稱號響徹業內外,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互聯網領域「大魚吃小魚」的競爭殘酷性。 
其實這個問題,虎嗅網三年前就已討論過(原標題為《騰訊抄你怎麼辦?》),時至今日,在知乎原問題下,有更多新答案的補充,我們或許可以從中探尋終極版答案。 

首先,還是來分析下騰訊戰略

@江南刀客:
我認為還是要從分析騰訊的戰略著手,假如你要做IM,跟qq一樣的套路,加班加到死也不可能超越騰訊。騰訊可能會模仿你,但如果你的業務模式並非騰訊的主要戰略方向,你還是有可能在夾縫中獲得成功。或者即便騰訊跟進了,如果在整個騰訊集團層面不是核心業務,那這個團隊可能也不會太強,你的先發優勢還是很有機會讓你在跟騰訊非主力部隊的對抗上佔據優勢。騰訊最核心的利益是IM,眼下最重點的是平台型的SNS,總是要圈住人。所以像米聊就撞在騰訊最敏感的區域,微信是騰訊不得不做成功的產品,馬化騰一定投入重兵和你死磕。騰訊投資開心網,與其說是投資,更像一種防禦。但比如電子商務,我覺得騰訊雖然也很重視,但還沒有想好要不要動用全力。至於團購,騰訊更是一開始就沒怎麼看好,所以更多選擇了找當地管道合作夥伴。 

其次,這些也許是你可以做的 

重技術並保持警惕
@馮明鵬:
這個問題就好比十年前VC問軟體企業,如果微軟也做的話你怎麼辦。Google給的答卷就是最好的回答。
1. 技術上的質變始終是最重的籌碼,埋頭做技術,保證代碼質量和程序穩定性,在初期將競爭對手遠遠甩在身後,創業階段的公司在模式上做創新本身就是一件容易被抄襲的事情,技術上的創新才能讓你走的更遠。
2. 時刻保持警惕,不犯之前死在微軟(騰訊)手上的企業犯過的錯誤(如網景被微軟的系統綁定整死,Google就選擇先微軟一步談下了Firefox的預裝協議)。
3. 找準大公司身後的盲點,大公司轉型慢本身就是一個通病,比如摩托羅拉不願放棄在模擬手機上的優勢,導致數字手機來臨的時候被對手鑽了空子,而諾基亞也不願放棄他封閉的塞班平台,導致智能機時代失掉行業老大的地位,而微軟就更不必說了,軟體收費模式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所以Google Doc和其他的軟體就能通過這一點蠶食它的市場。
4. IT產業中某種類型產品的老大一般會佔據6-7成的份額,總有你生存的空間,如果做不到老大就乖乖把你那剩餘份額爭取到,細分市場,垂直領域都是方法。 
想點不一樣的,走差異化競爭路線
@Kenneth:
在一個強大敏捷執行能力強的對手面前,你做出再多特色,也是有可能被copy過去。所以單單特色是無法生存的。
那應該怎麼辦?其實答案很簡單,差異化競爭。只不過,很多人其實不明白什麼叫差異化競爭。還拿騰訊的微信做個例子,微信走的是熟人社交的思路,它所有的功能都是方便熟人之間交流、溝通的——這是它的產品基調。那如果我做一個產品,專門給陌生人社交做體驗優化,騰訊能抄嗎?不能!為什麼不能,因為基因不同,根本無法抄進微信裡面去。所以,陌陌和遇見就誕生了,並且生存的還不錯。騰訊如果想依靠微信幹掉陌陌,那它一定會把微信的熟人社交體驗搞得亂七八糟,得不償失。所以,微信是搞不定陌陌的。和競爭對手產品的本質特點不相容的特色,就是差異化。 
選擇一個垂直的領域
@曾軼:
不要做內容做產品,騰訊想介入的話,砸一筆錢買版權,分分鐘做死你。如果是做功能創新產品,那就沒有什麼關係,有比較大的幾率等騰訊跟進的時候,市場規模已經起來了,你自己不要作死就不會那麼容易死。
騰訊跟著你抄,還是你們都是在跟著國外抄,這個要分清楚。前者往往說明你方向對了,成果希望大了,後者大概是自我感覺良好,然並卵。小公司創業做垂直領域,騰訊這樣的企業也很難跟進,因為用戶規模太小,他們看不上。 
在產品變化中做決定
@李江明:
創業者應該合理判斷自己所處位置。我方有兵100萬,敵方有兵5000萬,當然騰訊在其它地方也要打仗不會拿5000萬兵跟你打。那此刻就要判斷它會出多少兵來跟你打,也就是重視這個項目的程度與投入資源多少。出兵多,則避之,打差異化在細分管道取勝。出兵少,迎頭死磕讓他繼續做老二。變化之中作出決定,時刻瞭解自己所處的境地。 
找風投或者賣賣賣
@Allen:
在美國,VC會在關鍵產品和模式上和創業者一起賭一把。即:投入資金,和現有的巨頭掀起一場戰爭。雖然現有的巨頭有可能就是這些VC幾年前投出來的,但是矽谷的殘酷和循環往復做事完全被VC們對收益率的追求所驅動。
對於他們來說,很簡單,Facebook、Google也許是會在自己的產品中加入你的功能,或者做一個類似的產品,但是對於VC來說,他們不能把錢投到這些巨頭上去。也很簡單,這些巨頭已經不需要VC的錢,只要用自己的資本就可以進入(或者做大)這個市場。而VC的錢放在自己的手裡也是很燙手的,畢竟要和LP們交待自己的回報率。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Instagram這樣的應用出來的時候,矽谷的VC都蠢蠢欲動,給了它5億美金的估值,想和Facebook賭一把移動端圖片社交的未來。當然高智商的馬克給了雙倍估值果斷拿下了Instagram也斷了這些capitalist的念想。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如果VC們都怕騰訊/facebook進入什麼市場,還要VC幹什麼?這其實也是今天中國市場被BAT壟斷的一個驅動因素。一個科技市場如果沒有血性和賭性的VC存在,市場最後會走向寡頭壟斷。帶來的結果是VC的回報率越來越低。 
@王政:
一旦騰訊跟入了,趕快找風投啊!騰訊都跟入了這不就給應用打上了「值錢」的標籤了嘛!這個時候不忽悠風投投個幾百萬你甘心麼?大風起兮,才能雲飛揚啊。
當BAT三家裡面,出現第二家要做你這個產品類似的產品的時候,就可以待價而沽了——B還是A,賣個好價錢——當然,如果你覺得能繼續和騰訊鬥下去,歡迎繼續。 
@金洪運:
這是天使輪融資經典問題,最好的回答是,上門勸BAT收購了你。 
最後,說了這麼多,但是仔細想想,你的成功率真與騰訊有關?
@王翌:
如果你做的是IM,那麼恭喜你,成功率大概0.0001%,就算成功了,也是被騰訊收購,在很早的時候。如果不是IM類,那麼恭喜你,你的成功率與騰訊沒什麼關係,忘記騰訊可能是個正確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